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深度融入生活,充电宝已成为现代人出行的“随身充电站”。然而,这份便捷背后,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消防安全隐患。近期,公安部和国家铁路局联合发布的《铁路旅客禁止、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》(以下简称《目录》)中关于充电宝携带的规定,再次引发公众关注。
额定能量降低安全风险。《目录》明确规定,标志清晰、单块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(瓦时)(约27000mAh)的充电宝可随身携带。这一标准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基于锂电池特性的科学评估。100Wh的能量上限,足以覆盖市面上主流20000mAh及以下容量的充电宝,满足绝大多数旅客旅途中的基本续航需求。更要紧的是,这一阈值有效规避了超大容量锂电池在密闭、拥挤的高铁车厢内,因过热、挤压、短路等原因引发燃爆的潜在风险,为公共交通环境筑起一道可靠的安全防线。
规则清晰避免“加码”之忧。相较于部分领域政策时有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,铁路部门对充电宝携带的规定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透明度。12306官方客服的回应更是清晰明了:查验时“不强制要求3C认证,不限定特定品牌,核心关注点在于额定能量标识是否清晰且不超过100Wh”。
标志清晰是检查的关键。产品的质量是安全的基础保障,为了引导旅客主动选择合规、标识清晰的产品,自觉规避来源不明、标识模糊、容量存疑的“三无”或劣质充电宝,铁路安检人员提高了安检效率和准确性,为旅客的理性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。
关于充电宝携带的标准,公安部和国家铁路局用清晰、稳定的规则,在“电宝使用”与“旅途安全”之间找到了最优平衡点。遵守规定,选择标识清晰的合规产品,不仅是每位旅客应尽的义务,更是对自己和他人安全负责的体现。唯有规则可知、可行、可守,“便捷充电”与“平安旅途”才能真正成为每一位高铁乘客触手可及的体验。让我们的“电量”随身相伴,更让安全一路同行!(文/翟艳丽)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(文字和图片)由“供稿方翟艳丽”提供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高铁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版权无法核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,本站不承担因本文产生的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