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 | ![]() |
高铁规划 | ![]() |
高铁建设 | ![]() |
高铁运营 | 高铁股票 | ![]() |
高铁商机 | ![]() |
高铁科技 | ![]() |
国际铁路 | ![]() |
高铁房产 | ![]() |
高铁旅游 | ![]() |
铁路人 | ![]() |
评论 | ![]() |
酒店 | ![]() |
航空 | ![]() |
![]() |
动态 | ![]() |
中国铁路 铁路执法 铁路局 铁科研 火车站 铁路安全 铁路投资 临客信息 春运新闻 铁路轶事 铁路改革 线路调图 轨道交通 地铁 公交 焦点 天气 |
|
汇聚铁路多元知识,照亮铁道探索之路。
在人们的出行记忆中,火车票占据着独特的位置。从早期硬板卡片票,到如今的电子客票,小小的车票不仅是乘车凭证,更是一部生动记录中国铁路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史册。
一、手写时代:一张纸片承载的“慢时光”
中国第一张火车票诞生于 1876 年的淞沪铁路,这是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。当时,人们乘坐火车出行,就需要凭借车票。到了上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,硬板票成为中国铁路客运的主要车票形式。这种车票最初多为纯手工填写,售票员会用蘸水笔在卡片上工整地写下日期、车次和站名,再盖上鲜红醒目的印章。在那个交通方式有限、车票购买渠道单一的年代,乘客需提前数日到窗口排队购票。一张小小的车票,承载着旅客对旅途的期待,更是乘车出行的唯一凭证。老一辈人常说:“那时候丢了车票,就像丢了半条命”,这形象地道出了车票在当时人们出行中至关重要的地位。
二、硬板票到软纸票:绿皮车时代的“硬通货”
上世纪 90 年代,随着计算机售票系统的普及,红色软纸票(计算机打印票)逐步取代了手工填写的硬板票。这种印有 “中国铁路” 底纹的车票采用柔韧的软纸材质,票面信息通过机器打印实现标准化,车次、座位号、票价等内容清晰列示,告别了此前手工填写可能出现的字迹模糊问题。在绿皮车仍为主流的年代,软纸票的使用持续了约二十年,成为一代人的出行记忆。
三、磁介质票:蓝色卡片开启“高铁速度”
2007年第六次大提速期间,为配合CRH动车组运营,蓝色磁介质票开始试点使用,并在后续高铁建设中全面推广。这种带有磁性涂层的车票,让自动检票闸机成为可能。乘客再也不用排队剪票,“嘀”的一声即可进站
四、电子客票:手机就是你的“移动车票”
2020年,中国铁路全面推行电子客票。身份证就是车票,手机二维码一扫即过。更神奇的是“刷脸进站”——系统通过人脸识别,3秒完成票证人核验。电子客票的普及极大减少了纸质车票的使用,以常见火车票尺寸估算,节约纸张总长度相当可观,有效降低了资源消耗,为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。(文/林玉婷)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(文字和图片)由“供稿方林玉婷”提供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高铁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版权无法核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,本站不承担因本文产生的任何责任。
![]() |
|
铁路资讯评论投稿邮箱:news@gaotie.com.cn   稿件咨询:QQ97681299 |
![]() |